首页 > 防护知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7点建议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7点建议

阅读数:14844 次

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劳动保护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有效预防和消除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及伤亡事故。劳动防护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头等大事,其直接关系着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笔者所在的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上市公司,控股火力发电厂分布在内蒙、山西、宁夏等地的能源基地。而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高温、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电厂日常的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中也存在不少危险性高的作业行为。长期以来,公司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时刻将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把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牢,以有效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企业如何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提出7点建议。

 

转变认识凝聚共识

 

在企业内部从上至下营造重视劳动防护工作的氛围,从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培养对劳动防护的科学眼光和专业认识,这是做好劳动防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很多企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把劳动防护工作放在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项,无人重视,工作自然难有成效。因此,长期坚持向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灌输以人为本的劳动防护理念,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才有可能筑牢劳动防护这条预防事故、保护生命的关键防线。首先,要强化责任认识,对企业领导层和安全管理层,要做好劳动防护工作法律责任的告知,让企业领导层和安全管理层认识到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管理体系及劳动防护管理长效机制,是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重要途径,增强其做好劳动防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劳动防护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企业要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劳动防护专业知识培训,比如把职业危害、劳动防护设为培训中的必修环节,让企业管理者不仅知道劳动防护“管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管”。再次,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企业要让一线员工了解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让其形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从内心认识到劳动防护对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和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意义。最后,企业内部可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安全生产张贴板和宣传栏等,多层次地宣传劳动防护的意义,营造人人关注劳动保护、人人懂得劳动保护、人人参与劳动防护的良好氛围。 

 

把握流程  形成体系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虽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所涉及的管理环节多、链条长,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计划、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涉及生产、安全、财务、工会等不同部门,且各部门的工作都会对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产生影响。为此,在企业管理层面,一定要将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制定标准化管理流程,以及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建立起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促进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辨识危险摸清底数

 

从目前劳动防护的法规、标准来看,多以岗位或具体的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来考虑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这些配备标准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具体的工艺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考虑的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作业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职业危害和危险因素。例如,电厂的巡检岗位,其综合性强,可能会接触多种危害因素。因此,对企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来说,应针对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和岗位配置,开展危害因素的调查识别;围绕企业的岗位设置,调查各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调查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的状况,以及作业过程中主要的危害因素及员工暴露在危害因素的强度和频度;调查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等,了解相关的自然环境及气象条件等。总之,企业要以岗位为主线,把员工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危害因素分析得深入、具体、精确,在全面调查、系统识别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企业所有作业岗位的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以作为企业科学制定岗位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的重要依据。

 

完善制度不断规范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规范化也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首先是制定配备标准,企业在围绕岗位开展危害辨识和调查的基础上,应参照国家、地方的配备标准,确定本企业的各岗位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标准,以便于日常监督和管理。其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使用规定,将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的各个管理环节,以制度的形式固化。此外,企业还要针对劳务外包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检查制度,包括建立劳务外包施工单位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管理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劳务外包施工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的专项检查制度,并通过各项制度来规范劳务外包单位和人员正确发放及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杜绝违章及防范事故伤害。

 

管控过程增加透明度

 

   企业应在过程管控上下功夫,增加透明度。可从以下6点着手:一要有计划地采购。企业安监部门配备专门的劳动防护用品人员,每年根据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和企业岗位人员设置,依据劳动防护用品的档案,计算出从业人即将到期的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数量、型号,并定期统计汇总后形成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计划,将其上报给企业的采购部门按计划采购。二要高质量采购。为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采购部门在采购时应认真审查生产企业的资质、产品的相关认证、检验报告等。例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开展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已经具有较高自认知度和权威性,企业在劳动防护用品采购中会优先采购获得安全标志的劳动防护用品,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保证采购的劳动保护用品都是合格品。三要严格验收。劳动防用品在入库前,企业要组织安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工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不合格立即退货;各使用部门在领取劳动防护用品时,若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应拒绝领取,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动防护用品的专业管理人员,企业各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应实行零容忍,绝不允许不合格产品流入使用者的手中。四要严格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应在上批劳动防护用品有效期满前发到使用者手中,发放时应严格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和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的规定,不擅自缩小或扩大发放范围,不擅自提高发放标准。五要正确使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认真检查其防护性能及外观质量,企业可通过视频、宣传画、班前会等多种形式,向一线员工讲解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引导员工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六要严格报废,企业应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回收制度,建立详细的报废台账,并采用交旧领新、集中回收等方式,确保报废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外流,做到统一处理;如采用委托回收,一定要确认委托单位的资质和回收能力。

 

抓好培训正确使用

 

       从实际经验来看,个别员工对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配戴和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戴或未正确配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的许多外包施工中,员工流动性大,且文化水平和安全意识不高,缺乏对劳动防护的认识。要使劳动防护用品真正起到保护员工、防范伤害的作用,企业除了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外,提高员工的素质,让其具备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常识和穿戴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结合企业及员工的实际情况,把劳动防护的培训作为企业安全培训的必修课,尤其针对新员工、重点岗位的员工,企业要认真分析其培训需求,并制定培训计划,以丰富的培训形式,通过现场示范、视频讲解等直观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对日常检查中发现劳动防护用品错误穿戴的现象,要及时予以记录收集,并做为培训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的劳动防护用品种类多、数量大,且涉及的员工和岗位也多,要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必须建立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全过程的数据收集、分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差错、提高效率是必要途径。目前,很多企业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未实现信息化,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产品质量监督结果无法实时反馈,对供应商的产品难以作出有效评价;劳动防护用品的计划和采购费用无法精确监控,只能依赖集中采购;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混乱、台账不清,发放周期和发放标准依据人工判断,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超期服役的现象,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建立一套统一的劳动防护用品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

很多企业开发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在平台中设计劳动防护模块,从而实现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监督、供需管理、费用监控、发放、维保及更换等一体化管理。此外,企业还可在劳动防护用品上加入二维码和电子标签,为每件劳动防护用品建立数字化台账,以方便管理人员查询、管理、统计、追踪,这样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会更便捷、更透明、更高效。

      总之,劳动防护守护着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大员工对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更加渴求,社会对劳动防护工作更加重视,劳动防护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此项工作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创新,切实提高管理实效,更好地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发展。

 

——本文作者何川、赵贵鹏,引自《现代职业安全》

w